体检出的这几种「息肉」会癌变吗?到底要不要切?

快问医学团队审核通过

体检中,最让人关注的莫过于跟癌有关的指标。

因为癌症、肿瘤并不是一瞬间长大的,很多时候都是从“小病块”慢慢开始的,比如息肉、结节等。

而很多人都会纠结:息肉会不会癌变,要不要治疗?虽然息肉跟癌是「近亲」,但不同的息肉,癌变的几率也不同,需要区别对待。

 

什么是息肉?

息肉是指在人体组织表面上长出的赘生物。

临床上多见炎性息肉、腺瘤性息肉和某些胃肠道息肉综合征。

这些病变大多数属于良性,但少数部分会有恶变倾向。

 

一、胃息肉:大多胃镜下就切了

与癌的关系★★★☆☆

做胃镜检查的人群中,大约有1-5%的检查者发现有胃息肉,炎性和增生性息肉约80%,腺瘤性息肉为20%。

前者癌变率低约为1~5%,后者癌变率则高达25%~50%。

为什么会长胃息肉?

尽管息肉发生的原因并不十分清楚,但一般认为与以下这些因素有关:

1.与饮食和生活习惯有关。长期喜欢吃辛辣刺激、生冷不易消化的食物、腌制食品,或者老是饥一顿饱一顿,抽烟酗酒等;

2.遗传;

3.幽门螺杆菌感染。

有研究表明,同时感染幽门螺杆菌的炎性增生性息肉患者,大约40%的人在根除幽门螺杆菌后息肉会缩小或消失

什么时候要切除?

1.如果胃息肉的直径小于1厘米,特别是多发性小息肉,可在做胃镜检查时用活检钳夹除,也可以暂不治疗,但每年要做一次胃镜检查。

2.如果息肉直径在1~2厘米之间,可在胃镜下切除,这类息肉通常癌变几率不大,因此大家不必有太大心理负担。

3.对已发生出血、疑有或已有癌变的息肉以及直径大于2厘米的息肉,则不论息肉多少、类型、有蒂无蒂,一定要切除。

什么人要筛查?

胃息肉多数出现在50岁以上的人群,因此建议50岁以上的人群。

体检时进行大便潜血和胃镜检查。即使息肉切除后,每1~2年也要复查胃镜。

 

二、肠息肉:发现应尽早切除

与癌的关系★★★★☆

肠息肉主要有炎性和腺瘤性两类,前者大多不会恶变,而后者的恶变几率则比较高。

据统计,有80~95%的大肠癌是从肠息肉一步步演变而来的,这个过程可能需要5~10年,所以我们有很多时间和机会发现并切除它。

肠息肉总共有5种类型:

1、增生性息肉;

2、无柄锯齿状息肉;

3、管状腺瘤;

4、管状绒毛状腺瘤;

5、绒毛状腺瘤。

什么时候要切除?

目前,随着肉类摄入增多,蔬菜水果摄入减少,易患肿瘤类型也发生了变化,比如肠癌出现得越来越多,医生通常建议,发现肠息肉应尽早切除。

肠癌的出现不是一天两天,而是要经过好多年,但95%的肠癌都是从息肉变来的。

因此即使是炎症性息肉,如持续受炎症刺激,也可能会继续长大。

并有向腺瘤性息肉发展的可能,发展到一定程度还会引发长期便血、腹泻、肠套叠甚至肠梗阻等症状。

1.对于小于2厘米的良性息肉,可以在肠镜下切除送病理检查;

2.对于大于2厘米的息肉,因为具有恶变可能。

通常先在肠镜下取一点组织做病理化验,如病理结果明确伴有癌变,且无法在肠镜下做切除,可择期做腹腔镜肠切除手术。

什么人要筛查?

如果是健康人群,建议50岁开始进行肠镜检查,如果结果正常,则5年后再进行检查一次。

 

三、胆囊息肉:小心真性息肉

与癌的关系★★☆☆☆

大部分胆囊息肉没有任何不适,而胆囊息肉分为真性息肉和假性息肉。

假性息肉也就是胆固醇性息肉,喜欢组团出现,直径大多小于1cm,只是胆固醇结晶,基本没有恶变可能。

而真性息肉包括胆囊腺瘤、腺肌瘤、炎性息肉和腺瘤样增生四类。

其中胆囊腺瘤是最危险的,虽发病仅占胆囊息肉的4%左右,但癌变率约30%,一般喜欢单打独斗。

什么时候要切除?

如果胆囊息肉患者合并下列一种或几种情况,建议将胆切除。

1.单发,直径大于1.0cm;

2.息肉直径增大;

3.患者合并胆结石;

4.检查结果高度提示恶性可能;

5.患者年龄大于50岁。

什么人要筛查?

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腹部B超筛查。

没有高危因素,息肉小于1cm,年龄小于50岁的患者3~6个月复查1次超声,如结果持续良好,可改为一年复查一次B超。

总之,大多数息肉没有症状,也不会癌变,有些甚至并不需要治疗。

如需治疗的,一般医生在检查时会告知或者注意事项,因此看到「息肉」这两个字不必过于惊慌。

在决定要做治疗之前应该详细了解这些事实,以免产生不必要的困惑和心理压力。

感觉有用 生活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