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对无症状感染者,公众该如何防控?公众需要去做核酸检测吗?

快问医学团队审核通过

相对于确诊病例,对于隐藏的无症状感染者,如何防范、如何降低感染率,成为当前的重点,也是难点。

 

如何发现无症状感染者?我们需要大规模筛查吗?

蒋荣猛:无症状感染者由于没有临床症状,几乎不会因主动就诊而被发现,目前主要通过密切接触者筛查、聚集性疫情调查和传染源追踪调查等途径发现。

从传染病的规律看,传染病流行通常有两个“冰山”现象,即第一个冰山现象时感染后发病的是少数人,这也是为何要开展传染病报告、流行病学调查、密切接触者追踪的主要原因所在。第二个冰山现象是感染后发病人群中重症的比例占少数。

此次新冠病毒疫情,无症状感染者(包括隐性感染者)的比例需要开展社区监测、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来确定,不能单纯依靠模型预测。

无症状感染者的传染性也需要进一步研究来确认。理论上讲,无症状感染者因为没有症状,通过咳嗽,打喷嚏等方式传给别人的可能性较低,传染性应该低于有症状的患者。

但是,由于体内存在病毒,通过近距离密切接触,如果没有采取有效防护措施,存在传播可能。

 

有无开展无症状感染者研究的必要?对于核酸阳性、抗体阳性的人如何对待?

蒋荣猛:很有必要。

通过社区监测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,可以知道此次疫情中重点人群中无症状感染者的比例是多少,有多少是核酸阳性的,多少属于单纯抗体阳性的,核酸阳性的有多少发展成病人的,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有多少发病的等等。

对公众来说,如果核酸阳性、无任何症状,不需要过度关注,也不需要特殊治疗,配合疾控人员做好隔离和观察;如果是单纯抗体阳性,说明已经产生了免疫力,不用担心传染性,也不用担心会发病。

 

面对无症状感染者,公众该如何防控?公众需要去做核酸检测吗?

蒋荣猛:新冠肺炎是一个新发传染病,除感染康复者外,民众都没有免疫力,在目前没有疫苗情况下,对个人而言,加强自身防护,切断传播途径,可以避免感染。

有人为自己周围可能存在无症状感染者而担心被感染,也有人担心自己可能是无症状感染者有传给他人的风险。虽然无症状感染者因为没有症状不去就诊,不容易被发现,但只有在没有防护的情况下,和核酸阳性的无症状感染者近距离密切接触才有可能被感染。平时保持安全社交距离(如1-2米)便可预防。

当前的防控策略,对密接者的早期核酸检测能够发现处在潜伏期中后期的感染者,从积极意义上讲,可以争取时间尽早控制传染源,避免疫情扩散。

对公众而言,如果没有症状,没有新冠病毒感染者的密切接触史,除非参与调查,没必要去检测。

而传染病要流行,首先得有传染源,有病原体。其次,一定得有传播途径。传染途径很简单,不要想的很复杂,就是接触。如果一个人接触不到病原体,是不可能被感染的。

建议大众要做好以下三点:

1、勤通风

通风能将病原体稀释;

2、戴口罩

戴口罩可以让病原体进不来;

3、勤洗手

可以将病毒给洗掉了。

即便手上沾染了病毒也不会造成传播,因为皮肤是一道屏障,只要是完整的皮肤,病毒是进不去的,所以这个不用担心。但是病毒可以通过眼睛、鼻子、口腔这些黏膜传播。

所以,除了我们小时候耳熟能详的饭前便后洗手,请大家一定要再加一个,便前也得洗手,这个很重要。不洗手的情况下,千万不要拿手揉眼睛、抠鼻子、摸脸,这是非常危险的。

不单是冠状病毒,流感也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进行传播的。另外,需要呼吁公众要提升健康素养,尤其是传染病素养。建议大家,如果出现发烧、咳嗽、打喷嚏这些症状时,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遮挡方式,比方说用肘部或纸巾去遮挡,千万不要用手去捂,这一点特别重要。

还有一点,就是去医院看病一定要戴上口罩,避免自己万一有病原体感染传给周围的人。传染病疫情防治关键就两个字,一个是防,一个是治,重在预防。

 

​无症状感染者是否会带来第二波疫情?

蒋荣猛:因为经过这段时间全国的防控,很多感染后发病的被确诊、密接人群以及关联人员都进行了隔离处置,这种方式是处理无症状感染者的最好方式,只不过对于超长潜伏期的无症状感染者,可能存在漏网,不过这个数量极少,进一步传播的几率非常小。而且一旦发病,在现有严密的防控筛查体系中能被发现,一旦发现,及时进行密接人群的隔离处置和管理,不会引起大规模暴发疫情。

李亮:无症状的病人肯定具有传染性,但传染性就小得多了。所以我个人我觉得要重视,但是不要过度紧张。有症状、无症状的病人,传播力还是不一样的。

 

【蒋荣猛:国家卫健委新冠肺炎疫情应对处置工作专家组成员、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中心主任医师

李亮: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副院长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防治临床中心副主任】

【本文部分内容来源:第一财经】

 

感觉有用 科普
推荐阅读
找医生 发现 新人一元 我的